1、全球公用地问题
有关公用地的使用产生一系列悲剧的论点,最早由哈丁于1968年提出并开始受到人们的注意。这一概念至今已得到充分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到法律规定的所有权之外的多种问题和公共领域。所谓“全球公用地”是指地球上超越国家领土主权和管辖以外的,并对人类共同利益产生影响的区域,属于人类共享的公共资源。它包括大气层、外层空间,环绕陆地的各国专属经济区以外的公海及其有潜在价值的海床、南极大陆。也有学者建议将生物多样性也作为全球公用地的一部分。对于全球公用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可能给人们带来利益,又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导致具有全球影响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平流层臭氧的损耗,以及海洋污染等问题。
由于涉及共同利益,全球公用地的管理及其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就各自使用这些公用地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协商一致的、公正的和可行的国际准则,来规范各自的行为,使全球公用地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南极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的相继签署与生效,就是人类在这方面努力的结果。但是由于全球公用地的性质及各公用地的不同特点,从目前来看,对它们的管理和实际效果离有效控制其过度使用的目标仍相去甚远。
2、贸易性环境问题
贸易自由化是否将导致环境退化的加剧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全面来看,贸易自由化建立的基础是比较优势理论,它促使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相对比较劣势的产品,并促进专业分工和规模效应,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贸易自由化作为一种发展的结果,既可以改善环境质量,也可能产生负的环境外部效应,但它并不是引起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可持续性的贸易依赖于与之相关的政策是否考虑到环境因素,如环境成本内在化、不同资本间的有效转化等。
客观地讲,贸易确实给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结构中,主要依靠初级产品,特别是可再生资源和可耗竭资源的出口,而其中大约2/3的可再生资源出口品又进口到工业化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一般很少使其出口产品价格反映环境破坏的费用和控制这种破坏的成本,因而导致环境退化的加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较低,环境法规不完善以及环境偏好不足等原因,使他们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天堂”(pollution havens),大量废弃物、有害产品、污染性企业及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同时也转嫁了环境灾难,造成所谓双重不正义(double injustice)。这种现象与日俱增,并未受到有关环境公约和贸易规定的有效抑制。
3、越界环境问题
当毗邻国家分享共同资源以及一个国家的行为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环境的时候,便产生了区域性的越界环境问题。如酸雨、区域性海洋污染和国际湖泊的污染以及国际性河流的管理等问题。这种越界环境问题要求通过双方谈判甚至多边合作才可能解决。
解读全球三大环境问题
2017-04-17 02:54:58 PM
- 上一篇:如何治理环境污染?减少环境污染的方法有哪些?
- 下一篇:各类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危害